close

最近看完了《偷書賊》。念這本書的我也變成了個偷書賊,因為這本書是我從弟弟的書架上不告而取的,除了不告而取,還把這本書越洋帶到了另一個大陸。弟弟的書架上有好多很吸引我的小說,我就像莉賽爾在鎮長家裡的圖書館一樣,用手指輕輕滑過那些排列的整整齊齊的書背,猶疑的手指無法決定要停在哪一本上面,莉賽爾用書皮的顏色和書名決定她的下一本書,我則是受了書套上的簡介影響,幸好這本書夠厚,書背的地方還容納的下這句話:「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,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。」我被「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」這句話吸引,這就像是我們說的「三日不讀書,面目可憎」吧。

這本書的故事大綱一如書名,講述一個“偷書賊”的故事。時空背景設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,看到這句話,可能就會猜測,這是一個關於猶太人的故事吧,沒錯,有猶太人,但主角是個純正德國血統的小女孩—莉賽爾,即使作者安排她出身於免於被迫害的一方,但戰爭底下的生活,即使是德國人,依舊困苦,特別是親猶太人的德國人。看過很多關於猶太人在二次大戰期間受害的電影、小說,但幾乎都是將猶太人設定為主角,這到是我第一次看到以德國人為主角的小說,故事描述在慕尼黑的貧民郊區長大的小女孩莉賽爾,如何受到養父的啟發,開始學習識字讀書。隨著莉賽爾讀書的歷程,作者讓我們看到,文字如何提升一個人的靈魂,如何建立跨越階級、仇恨的友情,如何穩定人心,如何在一個人求生存的邊緣成為他活下去的原因,如何產生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,當然,還有如何驅使人犯罪。

我喜歡這本書的一個地方是,它不僅是講述關於文字力量的故事,它更身體力行的表現給我們看。作者將話語和文字的力量,以鮮活的比喻展現出來。他告訴我們,文字的重量可以像一顆大石頭一樣沈重,它的力度,可以像兵器般傷人。文字的出場有了畫面與場景,像是有生命般的活了起來。

另外,我也很喜歡書裡面的小書。麥克斯做的小書。將既有的書,漆上白色油漆,再用炭筆寫上。簡單的線條與句子,卻給人很多的感動。

這本書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是,它以死神作為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。老實說,一開始閱讀時,我很不喜歡看到這樣的安排,死神對我來說太虛幻,也太籠統,死神也不比開雜貨店的迪勒太太來的重要。但這終究是一個發生在戰爭年代的故事,看到後來似乎比較能理解作者這樣的安排,特別是從某某戰役一次收起幾百條靈魂的死神,也為莉賽爾的故事感到悲傷時,死神的角色似乎有了那麼一點點的渲染力。

以下,我摘了一些喜歡的句子:

“受到莉賽爾的貶斥,她黯然傷神,莉賽爾可由她的臉上看出來。她的鼻孔流出了血,流到她的雙唇,她的眼睛瘀青,傷口破裂,皮膚表面浮現許許多多的創傷。都是因為話語的關係,因為莉賽爾的話語。

“那是三月初的陰沈午后,氣溫只有幾度,這種溫度總是比零下十度還令人難受,街上人很少,雨絲像灰色的鉛筆刨花。

“她冰冷的雙手摸著衣袖,嘴中吐出了一句話:「他還沒死。」這句話落在桌子上,停在正中間,當場三個人都看著桌子中間的那句話,內心不敢點燃任何希望。

“她高踞窗前,臉如一面帶有眼淚與咧嘴的白色旗子,她的話語自殺似地,咚一聲掉在莉賽爾的腳上。

 

偷書賊 The Book Thief

作者:馬格斯.朱薩克 (Markus Zusak)

譯者:呂玉嬋

出版社:木馬文化

the book thief.jpg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ynt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